一、项目背景: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使命
在长春市人民大街北段的城市更新浪潮中,南广场地块的百年商埠地建筑正悄然焕发新生。如何让文物‘修旧如旧’、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,让我们走进项目一线,看监理团队如何为城市历史记忆保驾护航。
长春市人民大街北段、南广场、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(南广场地块)工程地点:长春市宽城区,东至长江路,西至东三条街,南起吴淞路,北至黄河路;长春市重点城市更新工程,涵盖人民大街北段、南广场及商埠地核心区域。现存12栋市级文保建筑及几十栋历史风貌建筑。
二、修缮意义
保护20世纪初长春开埠时期的建筑遗产(如俄式、日式风格混合建筑群);延续"中东铁路"历史脉络,激活片区文化经济价值。
三、文物修缮监理的五大核心任务
1、采用三维扫描、红外检测等技术建立建筑病害“病历”
案例:历史编号A22建筑发现隐蔽裂缝,监理方要求补充结构检测。
2. 工艺与材料的“守门人”
严控传统工艺(如清水砖墙勾缝、木构件榫卯修复)
特写故事:为复原百年耳房建筑,监理团队全程留存对比修缮及拆除图片,保证百年建筑原貌的延续性。
3. 施工全过程动态管控
建立“每日巡查+专项验收”机制
数据:星地大厦项目累计发出监理通知单8份,整改隐患23处
4. 安全与文保的双重防线
针对紧邻居民区的特点,制定“微扰动”施工方案
创新举措:搭建临时防护棚,避免扬建筑垃圾污染历史外墙
5. 档案留存与文化挖掘
要求施工单位同步完成“修缮影像日志”
发现价值: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历史文物及遗迹,加强保护,通知并配合移交文物部门
四、特殊工艺的传承及守护
在木质文物建筑修缮中,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是核心难点。监理工作重点关注以下特殊工艺环节:
1. 材料选择与处理:
木材必须与原构件同树种、同纹理,且需经防腐、防蛀处理(如传统桐油浸泡或现代环保药剂注入)。
监理严格核查木材含水率(通常控制在12%-15%),避免后期开裂变形。
2. 榫卯修复工艺:
残损榫卯需采用“原位补强”而非整体更换,缺失部分用传统手工凿刻复原,严禁电动工具粗加工。
监理全程旁站,确保榫卯节点松紧度符合“严缝不胶”的传统标准。
3.结构性加固技术:
隐蔽部位可采用碳纤维布或钢制暗榫补强,但需避免外观改变,监理验收每处加固点的隐蔽性。
歪闪梁架矫正时,需使用千斤顶分级顶升,同步监测位移数据,防止二次损伤。
4. 表面处理与彩绘保护:
旧漆层清理需采用物理方法(竹刀刮除)或生物酶制剂,严禁化学强腐蚀。
原有彩绘需先喷涂加固剂(如B72树脂)后再进行木作修缮。
监理单位联合古建专家,通过“一构件一方案”的精细化管控,实现“原形制、原工艺、原材质”的修复目标。
五、结语
在城市更新进程中,长春商埠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离不开监理人员的关键作用。他们既要精准平衡建筑原有风貌的保护与现代功能的适配,又需直面材料短缺、工艺失传、资金不足等多重挑战。作为监督者与文化守护者,监理人员以专业之力守护着建筑的物理形态,更留存了其承载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。正是这份默默付出,让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守住根与魂。而文物修缮本身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,更印证了一个核心:唯有尊重过去,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,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