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我公司道路交通分院牵头完成长春半小时环线西环段(国道京抚线 G102 长春绕越线)C 设计段平面交叉专项设计工作。作为分院首次突破公路项目设计领域的标志性成果,团队历时 5 个月统筹多专业协同,攻克 83 处地方道路交叉难题,最终敲定 37 处平面交叉方案,为长春半小时经济圈 “内畅外联” 筑牢交通基础。
一、实地调研 “听民意”:让设计贴合民生需求


C 设计段作为一级公路关键路段,沿线需衔接 4 处乡道、11 处村道及 67 处农耕道,涉及村民日常出行、农耕运输、企业通勤等多元需求。为避免 “设计与实际脱节”,项目团队两次踏查,采取政企村联动调研模式:
首次踏查建台账:明确项目区位与踏查日程,对相交道路的等级、服务范围、交叉角度、铺装材质等信息逐一记录,形成包含经纬度、海拔、时间戳的外业勘测成果,为方案设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;

二次对接听诉求:携带初步方案深入德惠市万宝镇、米沙子镇等沿线区域,与地方政府、村委会、垃圾处理场、食品厂等主体面对面沟通,既解读 “主路优先” 设计原则,也倾听 “农耕道开口位置”“企业运输通道保留” 等诉求,最终形成签字盖章的征求意见回函,确保设计兼顾规范要求与民生实际。

二、科学设计 “解难题”:差异化方案适配多元场景
针对 “道路等级差异大、交叉需求多样化” 的痛点,项目团队以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》(JTG D20-2017)为核心,结合《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》,制定差异化设计方案:
(一)精准设定技术指标
交叉角度 “守底线”:优先采用直角交叉,斜交时锐角不小于 70°;受地形限制时确保大于 45°,对 35°、30° 等不达标交角,通过延长路径、调整路线实现交角达标(如某被交路改移后交角提升至 60°);

间距控制 “分等级”:一级公路干线段平面交叉最小间距按 1000 米控制,集散段按 500 米执行,对间距仅 320 米的两条硬化村道、170 米的两处农耕道,通过 “保留功能强路段、归并次要路口” 优化布局。

(二)灵活选择交叉形式
高功能道路 “保畅通”:县乡道、串联多村屯的村道等硬化路面道路,均设置十字交叉,保障双向通行需求;
低功能道路 “优效率”:农耕道、仅服务单一村屯的小路等土路,采用右入右出形式,减少对主线通行的干扰,同时结合开口间距归并优化,避免路口过于密集。
(三)靶向破解通道受阻问题
针对 3 类典型 “出行阻断” 场景,定制改移方案:
跨高速路段 “稳衔接”:对京哈高速分离立交桥下的村道,首先利用桥跨间距改移道路,其次在高路堤区域采用 “新旧路基搭接 + 叠拱防护” 技术,确保改移道路与既有路网连通;

企业民生 “保刚需”:为被主线阻断的垃圾场、被互通立交影响的食品厂,新建专属出行通道,保障公共服务与企业运输不受阻;

互通区域 “绕通行”:在项目终端与 102 国道互通立交区域,将受占地影响的村道、农耕道改移至立交外围,通过绕行路径恢复群众过路需求。

三、多层审查 “保质量”:筑牢工程安全与效率双防线
为确保设计成果 “合规、实用、可靠”,项目历经 “方案评审 — 初步设计审查 — 施工图审查” 三层严格把关:
专家协同提质量:联合公路行业专家,对交叉形式、改移路线、平纵指标等进行多轮论证,优化小交通量道路的曲线半径、竖曲线长度等细节;
规范落地强保障:严格执行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》中 “引道上坡 0.5%-2%”“竖曲线最小长度 15 米” 等要求,在主线衔接处设置边沟圆管涵,兼顾通行安全与排水需求。最终方案既满足一级公路的通行效率标准,又充分适配农村道路的使用场景。
四、赋能经济 “强辐射”:为半小时经济圈注入交通动能
此次平面交叉设计的完成,不仅填补了长春市政院在公路项目领域的空白,更对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:
民生层面:37 处平面交叉覆盖沿线主要村屯、企业,解决村民 “出行绕远路”“农耕运输难” 等问题,预计惠及周边数万群众;
产业层面:优化 102 国道与区域道路的衔接效率,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、工业产品从厂区到物流枢纽的运输时间,助力沿线农业、制造业发展;
路网层面:进一步完善长春北部区域路网结构,强化主城区与德惠市等周边区域的联系,为 “半小时通达” 目标提供关键支撑。
下一步,设计团队将持续配合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与现场指导,确保设计方案精准落地,推动项目早日建成通车,让 “半小时交通圈” 真正成为惠及民生、赋能产业的 “发展圈”。